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施《“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精神,帮助广大会员及档案从业人员提升业务素质,中国档案学会依照章程并经国家档案局批准,定于3月线上举办2024年档案业务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培训内容包括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解读、新修订的《档案法》、档案管理基础知识、企业档案管理、高校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标准与质量控制、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新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档案工作研究报告写作与论文发表等150余个学时。
培训内容包括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解读、新修订的《法》、档案管理基础知识、企业档案管理、高校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标准与质量控制、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新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档案工作研究报告写作与论文发表等150余个学时。
数智时代的技术变革和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对档案服务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优秀的企业需要一大批具有前瞻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的卓越管理者来形成强大的管理团队,推动企业的转型变革与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精选高品质管理课程,洞见企业经营智慧,面向档案服务行业企业家,推出“首届全国档案服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通过参加该培训班,档案服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可以了解最新的档案服务行业发展动态,掌握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所在组织的卓越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专门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机构,是我国创建早、规模大、学科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之一,是我国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是“全球iSchool联盟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学术中心”
档案管理学是针对机关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重要课程体系,对于现代的档案管理理念、管理新工具新方法、档案管理规范化、档案数字化、档案服务利用给予系统的梳理学习。做好收、管、存、用一体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本报讯 近年来,河南省光山县人民法院按照《人民法院电子诉讼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要求,实行诉讼文件纸质电子双归档制度,严把“归档质量关、归档接收关、保管安全关”,切实提升实体档案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可用、安全。院党组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全年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成立领导小组,定期通报归档进度,开展业务培训和知识宣讲,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干警归档意识和自觉性。安排专人负责卷宗调阅,严格执行档案借阅查阅制度,防止案卷信息的不合理利用。今年以来,当事人查阅调取卷宗材料156人次,有效实现了调档迅速、查阅及时、管理有序、保障到位。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是节选自被尊为“茶仙”的唐代诗人卢仝的名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诗中描述了饮茶时的不同层次和境界,展现了茶给人带来的至臻至妙的精神享受。而自唐代成都出现第一家茶馆后,茶馆便像蒲公英一样落地、生根、发芽、开花,散落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巷,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并在历史绵延中生长出成都人独有的生活哲学、生存智慧和人文精神。因此,茶馆便成为成都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今年5月8日,“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使成都成为全国首个独立入选该名录的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成都老茶馆档案”因何能入选该名录?这些档案里又记录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和价值?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成都市档案馆,采访了相关档案人,随着他们的讲述答案被一一揭晓……易中天在《读城记》一书中专门分出一章来写天府成都。他是这样描述的,“有句老话:北京的衙门多,上海的洋行多,广州的店铺多,成都的茶馆多……这些老茶馆,或当街铺面,或巷中陋室,或河畔凉棚,或树间空地,三五张方桌,十数把竹椅,再加上老虎灶、大铁壶(或大铜壶)、盖碗茶具,也就成了市井小民的一方乐土”。听,小茶馆里的大历史成都市档案馆档案保管处处长米亮听完记者分享的这段文字后说:“没错,茶馆的确是成都人的一方乐土。不仅是市井小民,商贾大佬、政界名流、文人骚客中也有很多爱泡茶馆的人。所以茶馆和成都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得很紧密,甚至可以说不可或缺。”接着,米亮向记者介绍了此次“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基本情况:“这个专题档案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收录了1903年到1949年期间有关成都老茶馆的日常经营、行业管理、多元功能、文化交流以及女性保护5大类珍贵原件,包括手稿、图表、照片、印刷品等各种形式的档案,共计6345件,不仅全方位记录了近代成都老茶馆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其特有的生存韧性,深层次地揭示了茶馆与人民、茶馆与城市共生共融的密切关系。”记者了解到,在这些老茶馆档案中,既有茶馆日常经营的内容,如申请登记证、营业执照和租约合同;也有行业协会加强管理的实证,如茶馆数量统计、售茶定价等。但这些档案主要有什么特点?又记载了哪些动人的故事呢?米亮对记者说,特别值得注意的一大特点是,这些档案中的内容很多能够反映出“小茶馆里有大历史”这个主题。她举例道:“比如,在《成都市工商档案》中保存了一件1941年锦华茶楼的经理要求允许演出大鼓书的申请,其主要内容是说,茶馆经过重新装修,符合安全和卫生规定,为了‘繁荣市面’,请求允许从京津地区来的10多个艺人在此演出,承诺‘每日加唱抗战歌曲,藉资宣传’,所演节目‘绝不稍涉浪漫至伤风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抗战时期茶馆的生存状态。”米亮还向记者讲述了两个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故事:1948年,在成都的街头,两位行色匆匆的青年走在人群中。年长一些的名叫高寿峨,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两个人先后换了三家茶馆,最终才在布后街的一家小茶馆里坐定,高寿峨低声告诉20岁的年轻人余继宾,组织上已经批准他为中共预备党员。耄耋之年的余继宾回忆起这件往事时仍激动不已:“我记得入党宣誓时没有红旗,面对的是一张茶桌,高寿峨领着我宣誓,他低声读一句誓词,我就低声跟着念一句,当时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成都双流区擦耳岩正街一幢斑驳的老屋,这里曾是一家老茶馆,主人徐茂森明面上是和侄儿一起做生意的,暗里却是为中共地下党提供住宿和协助转运武器的。1949年中秋节前夕,联络站因叛徒出卖而暴露。12月7日深夜,叔侄二人与30多位革命志士一起于成都十二桥畔英勇就义。20天后,成都解放。米亮对记者说:“无论是档案里记载的,还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这些故事虽然都很简短,但无疑都是在‘小茶馆’里上演的‘大历史’,反映了茶馆所具有的独特社会功能。”清末成都人傅崇矩所编著的《成都通览》中记载:“成都之茶铺多,名曰茶社。如文庙街之瓯香馆则名馆,顺草湖之临江亭则名亭,山西馆口之广春阁则名阁,亦不一定名曰社也。现经警署发有规则,每铺皆用栏杆,省城共计四百五十四家……劝业场开后遂发生特别茶铺数家,茶香、水好、座雅、楼高,宜春楼、第一楼、怀园均好。”看,老档案里的新发现走进成都市档案馆的库房,记者看到一组组密集架整齐有序,一件件档案登记清晰,一张方桌上按时间顺序排列着工作人员精心挑选出的部分老茶馆档案。据介绍,这是正在为成都老茶馆档案专题展作准备。档案保管处的工作人员廖嵩对老茶馆档案情况非常熟悉。他对记者说:“‘茶馆’是人们最通用的一个称呼,但在四川,以前人们口头上更习惯叫‘茶铺’。所以《成都通览》中记载,清末成都的街巷共计516条,而‘茶铺’就有454家,从这组数据中便可看出,成都的茶馆之多。”这么庞大的商业规模,成都的老茶馆是如何运营的?当时出台过哪些具体的管理规定?这些档案又反映出哪些新的时代特点呢?廖嵩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部分档案的内容及历史背景。廖嵩拿出一件1916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华阳分会送省会警察总厅关于借万春茶园演戏募捐的函》给记者看,讲述了他在“老档案里的新发现”:“这件档案的主要内容是红十字会拟在万春茶园为筹集救护、救济款项而进行演戏募捐,鼓励大家积极捐献。这件档案中有一个‘新看点’,那就是开始售卖女宾票,要知道当时女性是不允许进入公共场所的。虽然1913年曾出台过允许女性可以进茶馆看戏的规定,但后来因受到多方人士的强烈反对而中断,此档案中出现的拟于白天择期专售女宾票,晚上专售男宾票,体现出1916年男女平等的意识在成都已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的进步。”20世纪20年代初,成都开始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农业为主的地方,逐渐向以小商品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茶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代表,因为它是带动就业最多的一个行业,所以就成了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一时间,茶税、桌税、戏税等多如牛毛。而为了增加税收,当时的国民政府管理部门“新招数”可谓层出不穷,相继出台了各种管理办法。说到茶馆是带动就业最多的一个行业,廖嵩向记者介绍道:“一般情况下,各茶馆都会有很多手艺人在里面谋生,比如以前就有卖花生瓜子的、掏耳朵的、理发的、擦鞋的,还有提供热脸帕和水烟服务的。因这些人是借茶馆来招揽生意的,所以要付给茶馆老板一些费用。这样一方面他们为茶馆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养家糊口,两者相互依存,关系密切。”1942年9月19日,《成都市茶社商业同业公会造具评定茶价表》(部分)。 成都市档案馆藏而谈到当时相关管理部门的“新招数”时,廖嵩拿出两件档案来举例说明。第一件是1942年9月的《成都市茶社商业同业公会造具评定茶价表》,他对记者讲:“成都市茶社商业同业公会是成都茶馆的行会组织,起着向上反映行业困境、向下传达各类指令的桥梁作用,会定期对茶馆的物价水平和经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这件档案就详实记录了各茶馆经营的许多重要信息。比如,这个茶价表里明确显示了当时成都茶馆主要售卖的有‘花茶、春茶、西路’等品种,其中‘茶叶价、每斤分碗数、每碗成本、每碗售价’也一目了然,还记载了‘普通茶社平均旺淡月每日售四百碗’的情况,可见成都茶客人数之多。”另一件是1944年制定的《成都市管理各公园的茶社规则》。廖嵩接着介绍道:“在成都,公园里的茶馆更是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重点,因其整体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而生意更好,因此1944年制定的《成都市管理各公园的茶社规则》正式出台,该规则共11条,就公园内各茶馆售卖价格、清洁卫生、摆放秩序等进行了具体规定。比如在经营方面,规定‘各茶社应就租佃范围内营业,不得擅自侵越与搭设棚幕’;在售卖价格方面,规定‘茶价应遵照规定价格售卖,不得任意提高’;在清洁卫生方面的规定尤为详细,不但要求各茶馆的‘茶具及场地应随时保持清洁’,‘不得随地倾倒渣滓及污水妨碍卫生’,还指出‘厕所应特别打扫清洁’,并且声明如违反上述规定,将受到停业或查封的处分。此外,还有娱乐、营业登记、营业许可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也说明了茶馆行业是当时的纳税大户,成为当局重点管理的对象。”1944年12月,李月秋的《公共娱乐场所艺员申请登记书》。成都市档案馆藏1944年底,成都有了第一家自来水公司,最初水管网自青羊宫起,至通惠门、祠堂街、盐市口、东大街、春熙路、总府街等地,沿线茶馆数量众多。廖嵩介绍道:“由于自来水水质清洁,用水方便,作为城市市政和公用建设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饮用水是茶馆经营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都茶社业工会关于使用自来水办法的呈文》中就记录了该市支持水管沿线的茶馆使用自来水,且为了让茶馆都能用上自来水,还特意建议增加水管、水站,降低水价等相关信息。这件档案是新旧供水方式更替的见证,也是时代进步中的一个‘新看点’。”《那间街角的茶铺》的作者王笛教授在书中这样写道:“在旧时的成都,茶铺无处不在,桥头、街角、巷尾、庙前、树下……人们耳边无时无刻不响着堂倌的吆喝声,震天的锣鼓声,咿咿呀呀的清音,抑扬顿挫的评书……来到成都,仿佛进入了一家大茶馆,节奏不慌不忙,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不担忧明天,没有远虑,一碗茶便道尽了生活的真谛。”品,快时代里的慢节奏成都市档案馆利用编研处副处长贾燕妮向记者介绍了王笛教授与该馆的不解之缘:“王教授就是成都人,当代有名的历史学家,写有多部有关成都老茶馆的专著,比如《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那间街角的茶铺》等,社会影响很大。为了更好地创作,让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具说服力,他多次前来我馆查阅相关档案,并在书中多处引用。“今年5月8日,‘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后,我馆于11日联合第13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组委会,共同举办了‘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中国茶文明学术研讨会’,特邀6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共谋如何作好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后半篇文章’。王笛应邀参会,进行了《追寻日常:成都茶馆的档案与历史》主题演讲,他不仅回顾了自己利用我馆档案进行茶馆研究的经历,还强调了档案对其写作的不可或缺性。他在演讲中重点指出‘成都老茶馆档案’具有唯一性,为研究老茶馆专题的人提供了丰富的档案资源,同时也为大家了解成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窗口。而以茶馆文化为窗口研究普通民众的日常,可了解成都以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相关情况,为当下社会治理提供历史借鉴,深刻阐明了档案对品味一座城市历史的重要支撑作用。”贾燕妮对记者说:“每个人来成都,打开这座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泡茶馆,因为在那里你能品出这个‘快时代里的慢节奏’,品出成都人独有的生活哲学和生存智慧,特别是现在人们所向往的‘松弛感’。”然后,她介绍说,在茶馆里,你可以和陌生人因某个共同话题侃侃而谈,也可以默不作声听邻桌讲趣事;你可以和朋友相约聚会,也可以一个人观景发呆。大家在茶馆各行其是,各寻其乐,享受生活的安逸。不得不说,成都的茶馆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找到松驰感的地方。观音阁老茶馆内景 秦海庆 摄记者也了解到,在成都,鹤鸣茶社是现在年轻人最爱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它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位于人民公园内,以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茶品齐全、服务到位而著称,不仅能看川剧变脸,还能看到长嘴铜壶茶艺表演。成都市档案馆里也有与其相关的档案可查。鹤鸣茶社茶艺表演 秦海庆 摄在采访结束后,贾燕妮向记者特别推荐了一家小镇上的百年老茶馆去参观——观音阁老茶馆。据说这是一座明代中后期的建筑,原为观音庙,民国时期改为茶馆。到这家老茶馆后,记者看到其门前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喝茶十元,拍照十元,喝茶加拍照十元。”短短三句话,不仅告知了客人茶的价格,而且四川人的幽默感、亲切感也扑面而来。走进茶馆,淡淡的茉莉花香溢满整个空间,里面摆有陈旧的木桌、油亮的竹椅、洁净的盖碗茶,一应俱全;墙壁上挂着斗笠、蓑衣、油纸伞,年代感十足;加上凹凸的地面、陈旧的老虎灶和打着赤膊为客人热情掺茶的堂倌,让人有一种恍若入梦、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感觉。原来,档案里记载的和王笛教授书中所描写的场景现在仍然鲜活地存在着。有一句民谚: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在成都,茶馆何以如此生香?你品,你细品……
本报讯 近期,河南省许昌市档案局高质高效完成全市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并积极运用普查成果推动全市档案工作水平提升。普查启动后,市档案局出台工作实施方案,梳理普查单位名录库,实现统计范围内522家单位应普尽普、应报尽报。建立市、县两级普查单位填报进展每日同步更新机制,倒排进度、加强督导,指导各普查单位逐项检查各项指标,严谨细致做好数据核查、录入、校验、上报工作。普查结束后,市委常委、秘书长李海峰就运用普查成果提升全市档案工作水平专门作了批示。全市档案系统迅速行动,及时复盘总结普查成果,针对短板弱项,部署开展优化档案工作运行体系、完善统计分析机制、加强基层单位业务指导等重点工作。
近日,由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市体育局、建邺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青奥十周年主题图片展”开展仪式在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展览分为“青春记忆·超越梦想”“活力南京·延续精彩”和“人民体育·造福人民”3个篇章,全面展示了南京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前景。首次展出了120余件2014年青奥会实物档案及100余张照片档案,生动再现了南京青奥会的筹备过程、赛事精彩瞬间、文化交流活动等,展示10年来南京城市体育事业发展成就。
本报讯 近年来,河南省光山县人民法院按照《人民法院电子诉讼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要求,实行诉讼文件纸质电子双归档制度,严把“归档质量关、归档接收关、保管安全关”,切实提升实体档案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可用、安全。院党组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全年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成立领导小组,定期通报归档进度,开展业务培训和知识宣讲,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干警归档意识和自觉性。安排专人负责卷宗调阅,严格执行档案借阅查阅制度,防止案卷信息的不合理利用。今年以来,当事人查阅调取卷宗材料156人次,有效实现了调档迅速、查阅及时、管理有序、保障到位。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是节选自被尊为“茶仙”的唐代诗人卢仝的名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诗中描述了饮茶时的不同层次和境界,展现了茶给人带来的至臻至妙的精神享受。而自唐代成都出现第一家茶馆后,茶馆便像蒲公英一样落地、生根、发芽、开花,散落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巷,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并在历史绵延中生长出成都人独有的生活哲学、生存智慧和人文精神。因此,茶馆便成为成都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今年5月8日,“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使成都成为全国首个独立入选该名录的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成都老茶馆档案”因何能入选该名录?这些档案里又记录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和价值?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成都市档案馆,采访了相关档案人,随着他们的讲述答案被一一揭晓……易中天在《读城记》一书中专门分出一章来写天府成都。他是这样描述的,“有句老话:北京的衙门多,上海的洋行多,广州的店铺多,成都的茶馆多……这些老茶馆,或当街铺面,或巷中陋室,或河畔凉棚,或树间空地,三五张方桌,十数把竹椅,再加上老虎灶、大铁壶(或大铜壶)、盖碗茶具,也就成了市井小民的一方乐土”。听,小茶馆里的大历史成都市档案馆档案保管处处长米亮听完记者分享的这段文字后说:“没错,茶馆的确是成都人的一方乐土。不仅是市井小民,商贾大佬、政界名流、文人骚客中也有很多爱泡茶馆的人。所以茶馆和成都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得很紧密,甚至可以说不可或缺。”接着,米亮向记者介绍了此次“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基本情况:“这个专题档案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收录了1903年到1949年期间有关成都老茶馆的日常经营、行业管理、多元功能、文化交流以及女性保护5大类珍贵原件,包括手稿、图表、照片、印刷品等各种形式的档案,共计6345件,不仅全方位记录了近代成都老茶馆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其特有的生存韧性,深层次地揭示了茶馆与人民、茶馆与城市共生共融的密切关系。”记者了解到,在这些老茶馆档案中,既有茶馆日常经营的内容,如申请登记证、营业执照和租约合同;也有行业协会加强管理的实证,如茶馆数量统计、售茶定价等。但这些档案主要有什么特点?又记载了哪些动人的故事呢?米亮对记者说,特别值得注意的一大特点是,这些档案中的内容很多能够反映出“小茶馆里有大历史”这个主题。她举例道:“比如,在《成都市工商档案》中保存了一件1941年锦华茶楼的经理要求允许演出大鼓书的申请,其主要内容是说,茶馆经过重新装修,符合安全和卫生规定,为了‘繁荣市面’,请求允许从京津地区来的10多个艺人在此演出,承诺‘每日加唱抗战歌曲,藉资宣传’,所演节目‘绝不稍涉浪漫至伤风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抗战时期茶馆的生存状态。”米亮还向记者讲述了两个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故事:1948年,在成都的街头,两位行色匆匆的青年走在人群中。年长一些的名叫高寿峨,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两个人先后换了三家茶馆,最终才在布后街的一家小茶馆里坐定,高寿峨低声告诉20岁的年轻人余继宾,组织上已经批准他为中共预备党员。耄耋之年的余继宾回忆起这件往事时仍激动不已:“我记得入党宣誓时没有红旗,面对的是一张茶桌,高寿峨领着我宣誓,他低声读一句誓词,我就低声跟着念一句,当时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成都双流区擦耳岩正街一幢斑驳的老屋,这里曾是一家老茶馆,主人徐茂森明面上是和侄儿一起做生意的,暗里却是为中共地下党提供住宿和协助转运武器的。1949年中秋节前夕,联络站因叛徒出卖而暴露。12月7日深夜,叔侄二人与30多位革命志士一起于成都十二桥畔英勇就义。20天后,成都解放。米亮对记者说:“无论是档案里记载的,还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这些故事虽然都很简短,但无疑都是在‘小茶馆’里上演的‘大历史’,反映了茶馆所具有的独特社会功能。”清末成都人傅崇矩所编著的《成都通览》中记载:“成都之茶铺多,名曰茶社。如文庙街之瓯香馆则名馆,顺草湖之临江亭则名亭,山西馆口之广春阁则名阁,亦不一定名曰社也。现经警署发有规则,每铺皆用栏杆,省城共计四百五十四家……劝业场开后遂发生特别茶铺数家,茶香、水好、座雅、楼高,宜春楼、第一楼、怀园均好。”看,老档案里的新发现走进成都市档案馆的库房,记者看到一组组密集架整齐有序,一件件档案登记清晰,一张方桌上按时间顺序排列着工作人员精心挑选出的部分老茶馆档案。据介绍,这是正在为成都老茶馆档案专题展作准备。档案保管处的工作人员廖嵩对老茶馆档案情况非常熟悉。他对记者说:“‘茶馆’是人们最通用的一个称呼,但在四川,以前人们口头上更习惯叫‘茶铺’。所以《成都通览》中记载,清末成都的街巷共计516条,而‘茶铺’就有454家,从这组数据中便可看出,成都的茶馆之多。”这么庞大的商业规模,成都的老茶馆是如何运营的?当时出台过哪些具体的管理规定?这些档案又反映出哪些新的时代特点呢?廖嵩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部分档案的内容及历史背景。廖嵩拿出一件1916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华阳分会送省会警察总厅关于借万春茶园演戏募捐的函》给记者看,讲述了他在“老档案里的新发现”:“这件档案的主要内容是红十字会拟在万春茶园为筹集救护、救济款项而进行演戏募捐,鼓励大家积极捐献。这件档案中有一个‘新看点’,那就是开始售卖女宾票,要知道当时女性是不允许进入公共场所的。虽然1913年曾出台过允许女性可以进茶馆看戏的规定,但后来因受到多方人士的强烈反对而中断,此档案中出现的拟于白天择期专售女宾票,晚上专售男宾票,体现出1916年男女平等的意识在成都已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的进步。”20世纪20年代初,成都开始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农业为主的地方,逐渐向以小商品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茶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代表,因为它是带动就业最多的一个行业,所以就成了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一时间,茶税、桌税、戏税等多如牛毛。而为了增加税收,当时的国民政府管理部门“新招数”可谓层出不穷,相继出台了各种管理办法。说到茶馆是带动就业最多的一个行业,廖嵩向记者介绍道:“一般情况下,各茶馆都会有很多手艺人在里面谋生,比如以前就有卖花生瓜子的、掏耳朵的、理发的、擦鞋的,还有提供热脸帕和水烟服务的。因这些人是借茶馆来招揽生意的,所以要付给茶馆老板一些费用。这样一方面他们为茶馆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养家糊口,两者相互依存,关系密切。”1942年9月19日,《成都市茶社商业同业公会造具评定茶价表》(部分)。 成都市档案馆藏而谈到当时相关管理部门的“新招数”时,廖嵩拿出两件档案来举例说明。第一件是1942年9月的《成都市茶社商业同业公会造具评定茶价表》,他对记者讲:“成都市茶社商业同业公会是成都茶馆的行会组织,起着向上反映行业困境、向下传达各类指令的桥梁作用,会定期对茶馆的物价水平和经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这件档案就详实记录了各茶馆经营的许多重要信息。比如,这个茶价表里明确显示了当时成都茶馆主要售卖的有‘花茶、春茶、西路’等品种,其中‘茶叶价、每斤分碗数、每碗成本、每碗售价’也一目了然,还记载了‘普通茶社平均旺淡月每日售四百碗’的情况,可见成都茶客人数之多。”另一件是1944年制定的《成都市管理各公园的茶社规则》。廖嵩接着介绍道:“在成都,公园里的茶馆更是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重点,因其整体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而生意更好,因此1944年制定的《成都市管理各公园的茶社规则》正式出台,该规则共11条,就公园内各茶馆售卖价格、清洁卫生、摆放秩序等进行了具体规定。比如在经营方面,规定‘各茶社应就租佃范围内营业,不得擅自侵越与搭设棚幕’;在售卖价格方面,规定‘茶价应遵照规定价格售卖,不得任意提高’;在清洁卫生方面的规定尤为详细,不但要求各茶馆的‘茶具及场地应随时保持清洁’,‘不得随地倾倒渣滓及污水妨碍卫生’,还指出‘厕所应特别打扫清洁’,并且声明如违反上述规定,将受到停业或查封的处分。此外,还有娱乐、营业登记、营业许可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也说明了茶馆行业是当时的纳税大户,成为当局重点管理的对象。”1944年12月,李月秋的《公共娱乐场所艺员申请登记书》。成都市档案馆藏1944年底,成都有了第一家自来水公司,最初水管网自青羊宫起,至通惠门、祠堂街、盐市口、东大街、春熙路、总府街等地,沿线茶馆数量众多。廖嵩介绍道:“由于自来水水质清洁,用水方便,作为城市市政和公用建设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饮用水是茶馆经营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都茶社业工会关于使用自来水办法的呈文》中就记录了该市支持水管沿线的茶馆使用自来水,且为了让茶馆都能用上自来水,还特意建议增加水管、水站,降低水价等相关信息。这件档案是新旧供水方式更替的见证,也是时代进步中的一个‘新看点’。”《那间街角的茶铺》的作者王笛教授在书中这样写道:“在旧时的成都,茶铺无处不在,桥头、街角、巷尾、庙前、树下……人们耳边无时无刻不响着堂倌的吆喝声,震天的锣鼓声,咿咿呀呀的清音,抑扬顿挫的评书……来到成都,仿佛进入了一家大茶馆,节奏不慌不忙,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不担忧明天,没有远虑,一碗茶便道尽了生活的真谛。”品,快时代里的慢节奏成都市档案馆利用编研处副处长贾燕妮向记者介绍了王笛教授与该馆的不解之缘:“王教授就是成都人,当代有名的历史学家,写有多部有关成都老茶馆的专著,比如《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那间街角的茶铺》等,社会影响很大。为了更好地创作,让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具说服力,他多次前来我馆查阅相关档案,并在书中多处引用。“今年5月8日,‘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后,我馆于11日联合第13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组委会,共同举办了‘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中国茶文明学术研讨会’,特邀6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共谋如何作好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后半篇文章’。王笛应邀参会,进行了《追寻日常:成都茶馆的档案与历史》主题演讲,他不仅回顾了自己利用我馆档案进行茶馆研究的经历,还强调了档案对其写作的不可或缺性。他在演讲中重点指出‘成都老茶馆档案’具有唯一性,为研究老茶馆专题的人提供了丰富的档案资源,同时也为大家了解成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窗口。而以茶馆文化为窗口研究普通民众的日常,可了解成都以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相关情况,为当下社会治理提供历史借鉴,深刻阐明了档案对品味一座城市历史的重要支撑作用。”贾燕妮对记者说:“每个人来成都,打开这座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泡茶馆,因为在那里你能品出这个‘快时代里的慢节奏’,品出成都人独有的生活哲学和生存智慧,特别是现在人们所向往的‘松弛感’。”然后,她介绍说,在茶馆里,你可以和陌生人因某个共同话题侃侃而谈,也可以默不作声听邻桌讲趣事;你可以和朋友相约聚会,也可以一个人观景发呆。大家在茶馆各行其是,各寻其乐,享受生活的安逸。不得不说,成都的茶馆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找到松驰感的地方。观音阁老茶馆内景 秦海庆 摄记者也了解到,在成都,鹤鸣茶社是现在年轻人最爱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它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位于人民公园内,以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茶品齐全、服务到位而著称,不仅能看川剧变脸,还能看到长嘴铜壶茶艺表演。成都市档案馆里也有与其相关的档案可查。鹤鸣茶社茶艺表演 秦海庆 摄在采访结束后,贾燕妮向记者特别推荐了一家小镇上的百年老茶馆去参观——观音阁老茶馆。据说这是一座明代中后期的建筑,原为观音庙,民国时期改为茶馆。到这家老茶馆后,记者看到其门前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喝茶十元,拍照十元,喝茶加拍照十元。”短短三句话,不仅告知了客人茶的价格,而且四川人的幽默感、亲切感也扑面而来。走进茶馆,淡淡的茉莉花香溢满整个空间,里面摆有陈旧的木桌、油亮的竹椅、洁净的盖碗茶,一应俱全;墙壁上挂着斗笠、蓑衣、油纸伞,年代感十足;加上凹凸的地面、陈旧的老虎灶和打着赤膊为客人热情掺茶的堂倌,让人有一种恍若入梦、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感觉。原来,档案里记载的和王笛教授书中所描写的场景现在仍然鲜活地存在着。有一句民谚: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在成都,茶馆何以如此生香?你品,你细品……
本报讯 近期,河南省许昌市档案局高质高效完成全市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并积极运用普查成果推动全市档案工作水平提升。普查启动后,市档案局出台工作实施方案,梳理普查单位名录库,实现统计范围内522家单位应普尽普、应报尽报。建立市、县两级普查单位填报进展每日同步更新机制,倒排进度、加强督导,指导各普查单位逐项检查各项指标,严谨细致做好数据核查、录入、校验、上报工作。普查结束后,市委常委、秘书长李海峰就运用普查成果提升全市档案工作水平专门作了批示。全市档案系统迅速行动,及时复盘总结普查成果,针对短板弱项,部署开展优化档案工作运行体系、完善统计分析机制、加强基层单位业务指导等重点工作。
近日,由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市体育局、建邺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青奥十周年主题图片展”开展仪式在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展览分为“青春记忆·超越梦想”“活力南京·延续精彩”和“人民体育·造福人民”3个篇章,全面展示了南京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前景。首次展出了120余件2014年青奥会实物档案及100余张照片档案,生动再现了南京青奥会的筹备过程、赛事精彩瞬间、文化交流活动等,展示10年来南京城市体育事业发展成就。
由中央档案馆与新华通讯社联合举办的“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将于7月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新馆开馆之际,正式接待公众参观。“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精选500多件中央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文献、音视频档案、实物档案和新华社重要照片资料,深刻揭示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和力量所在,生动诠释伟大的建党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党史教育党性教育课堂,在党的百年华诞和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历史时刻发挥了积极作用。展览被中宣部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在北京等20多个省区市展出,以团体预约方式接待参观百万余人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更好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和全社会“四史”宣传教育,展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展区)正式对公众开放。从7月4日起,个人可通过国家档案局官网、一史馆网站、“皇史宬”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进行实名预约,凭本人预约证件原件和预约信息入馆参观。展览开放时间为工作日8:30至16:30,每日上午9:00和下午15:00安排有展览讲解。根据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暂定日限流500人。点击链接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即将正式对公众开放
MORE+山东省档案馆(挂省档案局牌子),正厅级规格,由省委办公厅领导,属于全额拨款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山东省档案馆是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机构, 是永久保管山东省省直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社会组织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山东省档案馆同时也是全省档案科学研究和档案技术推广应用的中心,是面向全省提供档案技术服务和业务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该馆与山东省档案局合署办公。内部业务部门设有档案管理处、档案史料编研处、档案保护技术处。有工作人员6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者2人,中级技术职称者20人。馆内设有阅览室,共100个座位,并备有多种检索工具。此外,还通过借出利用、答复信函咨询、编纂档案史料和参考资料等方式,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要。1980~1990年,该馆共接待查档人员 78481人次,提供档案、资料903258卷(册)次。已向社会开放革命历史档案13万卷。该馆与有关部门联合编纂出版了《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山东工人运动历史文献选编》、《山东青年运动档案史料选编》、《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和《前进中的山东档案馆事业》等。该馆还接待了美国 犹他州家谱学会、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墨西哥国家总档案馆馆长等,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619号点击链接:山东省档案馆
MORE+北京市档案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 北京市档案馆地上建筑10层,地下2层,包含6个展厅、2个具有8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学术报告厅、1300平方米的档案利用区和6万平方米的库房,汇集收集保管、查阅利用、展览陈列、史料研究、服务公众等诸多功能于一身。 北京市档案馆是北京市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北京市市委直属事业单位,相当正局级,归口市委办公厅管理。 北京市档案馆还配备了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含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等。楼宇自控系统、信息导引发布系统等也是标配。同时,新馆还建立了专门的计算机机房和通信机房,提供政务网、因特网、局域网查档服务。北京市档案馆于1996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北京大学历史系、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的档案教学实习基地。1998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考评认定,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点击链接:北京市档案馆
MORE+江西省档案馆于1960年7月设立筹备处,1962年10月正式成立档案馆。馆内设有保管利用、征集接收、编纂研究、保护技术、整理编目、计算机等业务机构,1998年经国家档案局认定为国家二级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现保存223个全宗共24万余卷(册)档案资料,其中现行档案160个全宗、历史档案63个全宗、革命历史档案全宗汇集1个、资料2.3万多册。档案载体形式除纸质档案外,还有录音、录像档案、照片档案、印章档案等。丰富的馆藏档案与资料,涉及全省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宗教等领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全省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江西省档案馆共向社会开放档案10万多卷。档案库房安装了自动报警、消防、监测系统。馆内设有档案阅览室,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地址:新建区怡园路808号, 南昌市点击链接:江西省档案馆
MORE+归旭辉200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档案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大型房产企业十数年一线档案工作经历,创建集团企业档案管理体系,根据企业档案管理实战经验,出品【我的小小档案经】系列篇。业余爱好诗歌与随笔。
张万生(牡丹哥)老师专注档案管理工作15年,中国档案管理知识传播第一人,郑州鼎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牡丹哥商标持有人。服务过国内知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做过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档案整理验收工作,服务过河南某上市房地产公司档案数字化,服务过政府档案项目。郑州大学、郑州航空管理学院等高校档案学实训课程战略合作,档案管理实训课程受到郑州航院档案学教授、湖北大学档案学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档案学博士联合推荐,已培训人达数万余人,专注于档案管理咨询与档案管理培训。
侯保华研究馆员职称,档案学专业专科毕业,档案工作30年。河北建投集团档案评审专家、河北省档案局聘用专家。在科技档案引领技术改造获益、开发利用、单位工程归档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是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发表论文19篇、成果8项、专业著作8部、专业技术报告35篇。
孙洪鲁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涉外经济大学本科毕业,1978年1月参加工作,山东省档案局调研员研究馆员,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工作已30多年,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系统深入,科研成果突出,其完成的研究成果荣获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2项。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1等奖6项;2等奖5项;3等奖1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型新专利4项。200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特别在5.12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后,受损档案的抢救与修复等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力,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近十年内编辑出版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论文集》,参与编写了《新档案保护技术使用手册》,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多项,主持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多项,已颁布2项,完成档案行业标准2项。在档案保护、档案保存环境条件控制、有害生物防治、档案修复等方面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研制完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档案保护、抢救、修复技术设备;在档案保护核心技术研究方面有探索性的研究,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实践案例和解决途径。
刘学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在职研究生;中国档案学会个人会员;助理馆员职称。2005年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培训、咨询服务、档案管理实操、档案信息化、档案数字化加工、档寄寄存托管等工作;2017年至今专注从事档案培训、咨询服务工作。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环境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
马帅章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副研究馆员。主要实践领域:数字档案馆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编研、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主要研究方向:知识管理、数字档案技术。曾在《档案管理》、《档案学通讯》、《中国档案》、《浙江档案》等核心期刊发表档案研究论文数篇,代表作品有《宏观鉴定下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与职能探析一以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例》、《我国档案“后保管”模式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综述》、《国外档案学术期刊的启示》、《协同创新视域下企业档案知识库构建探析》、《用户画像视域下档案编研选题策划探究》。
张丽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职称为副研究馆员,1997年5月至2020年6月在国网邯郸供电企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以科技档案为主,曾经做过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信贷档案、农业农村产改档案的整理,分类、编号、编目等工作,指导过事业单位进行档案升级管理工作。曾在中国档案报、档案天地、河北电力技术杂志、河北优秀论文集等发表过文章和论文。
李秀文,学位:工商管理硕士,职称:机械工程师、副研究馆员。从事档案工作时间:23年,荣誉:获得2003年—2007年度全国档案工作先进个人专业特长:作为企业档案部门主管,专业技术全面,对档案管理体系构建和各门类档案管理可以予以支持。支持方向: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实物档案等。
舒洁硕士研究生,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被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中国档案学会第一届档案创新论坛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在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征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在“数据驱动的图情档学科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信远”论坛征文评比中获二等奖。作为编委之一,参编专著《秘书文档管理》。
王巍巍河南鼎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档案室主任,中国档案学会会员,河南省档案学会理事,本科,学士,馆员(中级),毕业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2013年至今在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档案室从事高校档案工作,担任《兰台内外》杂志社编委,在《档案时空》、《兰台内外》、《机电兵船档案》发表档案专业学术论文各1篇,在北大核心《浙江档案》发表论文1篇,参编《企业档案管理实务》著作1部,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课题1项,主持河南省档案局课题1项,参与河南省档案局课题2项。擅长档案学基础理论及职称考评政策、档案科研课题申报讲解。
肖羽国企档案管理工作者,从事基础设施投资行业,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档案学专业。接触过多家企事业单位一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操经验,擅长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网络搭建以及档案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熟练掌握文书、会计、科技档案管理,并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及模式,目前已取得天津市档案助理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职称)。
谢炳朝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本科学历,讯晟档案、华匠修裱创始人之一,17年档案外包服务经验。擅长档案数字化、档案修裱、档案系统,致力于整合档案资源,在档案领域创造一份价值。
周持 2011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学专业,后转入管理学院档案学系,管理学学士。曾就职于渤海钢铁集团综合档案室。现任天津市北辰区档案馆保管利用科一级科员、中国档案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天津历史文化,参与天津市社科课题1项(第一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4篇,获中国档案学会奖项3项、天津市教委奖项1项。
侯洁从事水电行业(抽水蓄能)档案管理工作十余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熟练文书、会计、实物、科研、照片以及声像档案等的档案管理与实操;紧跟档案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档案管理有纯纸质管理到双套制的转变进程中有效结合档案系统升级需求、档案数字化前端把控以及库房的升级改造工作,明确重要的工作节点,顺利完成管理升级。参与所在单位的档案室国家档案局的预验收、专项验收工作并通过验收。完成了100%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取得石家庄市档案局助理馆员职称。最高学历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在河北省档案局的《档案天地》杂志上发表论文《浅析蓄能电站档案工作数字化扫描的“前端”把控》以及《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措施》
李玲北京航星永志科技有限公司档案工作专职讲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专业从事档案工作近10年,历经过多个国家部委、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项目,并有幸多次参与行业论坛、专题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理论和实施经验。
黄月华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多年从事档案学研究和档案管理工作,在归档文件整理与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服务外包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档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具有独到的理解和看法,在贯彻落实档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技巧。中标培(北京)标准化技术研究院、中国档案管理培训网等多家培训机构签约讲师,曾在地方党委机关档案室工作多年,长期负责所在党委机关的档案整理与管理利用,期间档案室被评为省一级档案室;此后在档案行业工作,主要从事档案标准化宣贯、档案信息化建设咨询、档案培训等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背景和行业经验。曾在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地举办多次培训班,同时受邀前往北京、深圳、广州、安徽多地参与企业内训。迄今培训学员逾万人。其培训内容既包括档案标准和管理办法的条款,也讲述标准制定或修订的原因、标准背后的原理和方法等,同时还传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技巧,致力于提高广大学员的档案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近三年培训内容主要包括:1.DA/T 22-2015归档文件整理规则;2.GB/T 18894-2016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3.GB/T 33870-2017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4.GB/T 33482-2016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建设规范;5.GB/T 33483-2016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运行维护规范;6.DA/T 31-2017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7.DA/T 62-2017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8.DA/T 67-2017档案保管外包服务管理规范;9.DA/T 68-2017档案服务外包工作规范;10.DA/T 66-201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范;11.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归档文件装订规范、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等。
王毓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2007年前在中船重工所属874厂技术处档案室工作。工作经历:1988年7月~2005年10月,中船重工平阳机械厂技术处档案室主任;山西电视大学平阳分校2003级、2005级档案专业辅导老师,主讲《档案学概论》《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等档案专业课程的授课和论文辅导、论文答辩工作;期间担任辅导老师担任《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知识产权法》《证据学》等会计学/公共关系专业、法律本科的授课和论文辅导、论文答辩工作。2005年退休到北京以来,曾任中国科协所属《数字家电》杂志编辑部主任;建设部《中国住宅设施》杂志编辑部主任;清华大学《网络天下》网站主编;《中国太阳能产业资讯》编审;北京世国建筑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处主任;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北京西长安街八十八号发展有限公司项目部特聘档案专家、全国保健服务标准技术专业委员会标准部主任、天恒泰财富(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档案部主管、中卫安(北京)认证中心服务认证审查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美容分会标准工作组组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认证与标准专业委员会技术顾问等职。本人长期从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担任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专家,具有一定档案理论水平和企业档案管理方面丰富工作经验,对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国家重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整理有较深入研究,在《中国档案》、《山西档案》、《档案与建设》、《机电兵船档案》、《企业管理》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了数十篇档案专业论文。2007年开始,参与中船重工、中国化工集团、中材集团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国机集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集团公司、中科院化学所、电子所、长春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美核安保技术示范中心、中色东方集团公司、湘电集团、鞍钢集团、洛阳轴承研究院、北京地质研究院等重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培训与验收工作。为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北京橡胶研究院、帝海房地产集团、神华中海运公司、华电招标公司、神华地勘公司等单位指导组建企业档案管理系统。2004年为中船重工集团编写《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培训教材,担任主讲老师在天津、武汉、重庆三地对中船重工集团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参与人员进行培训;2007年在北京为中船重工集团进行《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培训;2008年为中国化工集团黎明化工研究院做《企业档案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培训;2009年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进行《档案分类大纲及编号办法》培训;2010年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进行《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培训;2011年为中档教档案科技教育中心进行《知识产权档案整理与编目》培训;2012年为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进行《档案分类与整理》培训;2012年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进行《档号编制方法与文书档案管理》培训(与国家档案局肖云共同进行);2013年为华电招标有限公司进行《招投标档案整理与组卷》;2016年为交通部培训中心长春/西宁培训班和苏州大学成都/苏州培训班讲解项目档案验收管理;2017年为成都能投集团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培训,2018年为中国电建集团在武汉做项目档案验收培训等。 编写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培训教材》、《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档案分类培训教材》、《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知识产权档案培训教材》、《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概况》、《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指导手册》、《保健服务国家标准解读》(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年出版/副主编)、《档案工作实务系列电子培训课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方鸣主编,承担《建设项目档案验收标准化》等4个课件的编写)、策划编写《健康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丛书》(已出版3册),策划编写《体重控制服务标准化指南》;参编《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GB/T33855-2017)、《体重控制保健服务要求》(GB/T34821-2017)、《保健按摩按摩器具安全使用规范》(GB/T33355-2017)、《保健按摩器具售后服务规范》(GB/T33354-2017)、《CHS-FW-GZ-001 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认证实施规则》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编写和10余项团体标准编写。在项目档案验收、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健康服务标准化等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解鸣管理学硕士,档案专业中级职称。从事高校档案工作十五年,承担教学、科研单位的归档组织和指导任务。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实务,文书档案学,档案文化建设。目前主持省级课题一项,论文获2013年江苏省档案学术交流大会论文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一等奖,2017年第六届中国档案职业发展论坛征文三等奖。
王志永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档案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喜欢档案学专业,热爱档案工作,毕业后一直从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专注企业档案15年,致力于企业档案管理经验的推广与传播。曾先后在3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档案工作,涉及能源、科技、制造、地产等多个行业,目前在一家知名地产企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擅长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宣传及培训工作。目前在研究企业档案智能化建设、企业档案人员职业发展、口碑营销与档案宣传等课题。
刘廉波忆备科技市场总监,高级工程师,原水规院档案中心主任。主持完成国家档案局《交通科技数字档案保存和利用模式研究(2014-X-12)》科研项目,并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和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优秀开发和研究类成果奖”。在《中国勘察设计》《数字与缩微影像》《中国有色金属》等刊物发表文章十五篇。带领团队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13项。
董阳光,1984年7月从山西大学毕业分配到档案系统工作至今,从此与档案相识,与兰台结缘。从无到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先后在《北京档案》、《山西档案》、《山西科技》等刊物发表论文和文章30余篇。其中,《知识经济对档案工作者素质的挑战》获山西省档案系统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数字档案馆的涵义、模式及特征》获山西档案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2006年3月被山西省人事厅、山西省档案局颁发“十五”期间,在全省档案事业建设中,成绩显著,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12月取得研究馆员资格,连续三届被山西省档案局录入档案专家库,2017年被国家档案局录入国家档案专家库,2022年入选山西省档案专家。
李雨薇,上海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硕士,档案中级职称,航星永志信息资源研究院高级咨询顾问,主攻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方向,参与越秀集团、招商银行、温氏集团、新疆交投等多个大型集团企业的档案顶层设计工作。
2017与档案相识,与兰台结缘。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业务知识。协助参与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档案执法检查、档案评审、档案接收验收、专家评审、档案评优、移交进馆等工作。参与完成的项目多次评为“区级优秀档案”“市级优秀档案”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多次评为“档案优秀单位”。档案实操经验丰富,擅长文书、专业、科技等多门类档案的管理工作。具备北京市档案人员岗位资格证书。
中国大民大学档案学硕士,档案中级职称,在央企、国企从事档案工作15年,有着丰富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经验,曾带领团队,从0到1 推动集团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搭建档案系统,实现多全宗管理,有效管控集团公司和子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将档案管理推向知识管理层面,实现公司档案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王洪娟,从事档案工作十余年,有着丰富的项目基建档案管理经验。现就职于华润置地华北大区青岛片区公司,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多次被总部、大区评选为先进档案工作者。